<
t5b4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锦衣状元 >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人浮于事
    当黄锦将朱浩的意思传达给朱四后。

    朱四恍然大悟。

    朱浩是在提醒他,杨一清留在吏部尚书位置上,副作用太大,如果觉得不合适,也不是说马上就把杨一清赶回老家,可以有个“折中”的办法,就是让杨一清入阁。

    “是啊,姓杨的入阁后,在内阁里排序第五,能做出什么事来?这可比把他留在吏部尚书位置上好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朱四很高兴。

    先前召杨一清回朝,没说让其入阁,是因为要把位置留给朱浩。

    现在明摆着朱浩不打算入阁,朱四一时强求不了,把杨一清塞进内阁去,让这家伙不至于利用手头的权力扰乱视听,让自己可以耳根清静的同时,还有个老臣坐镇朝堂,不也挺好么?

    张左在旁提醒:“陛下,那位谢阁老,该……怎么办?”

    一句话就让场面带着些许尴尬。

    是啊。

    这次征召大臣回朝,可不是只召了个杨一清,还有谢迁呢。

    如果杨一清入阁,那谢迁回朝后,该把其放在什么位置上?

    谢迁作为翰林体系的大臣,当六部尚书估计只能当礼部尚书,但最好还是把谢迁安排入阁,如此才好扬长避短,谁让其在弘治朝就是名臣呢……可现在内阁已经有四位大学士了,杨一清再加进去就五个。

    难道让谢迁当内阁第六人?

    黄锦提议:“陛下,如今内阁,是否有老臣需要退下去?”

    朱四立即板起脸:“有些事,不该你来过问。”

    黄锦马上低下头认错。

    “不过这话也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朱四沉吟一下,又道,“内阁现在四个人,人浮于事,到底能有多少效率?唐先生已过世了,里面又没有朕的人,朕觉得也是时候做一些精简了。”

    张左其实很想提醒,现在内阁架构挺好的,完全可以不用动。

    干嘛一定要听朱浩的,把杨一清塞进去呢?

    眼下的四个人,各司其职,就算没有议礼派的人又怎样?

    谁还敢跟皇帝产生争执不成?

    朱四道:“可让谁退下来好呢?朕觉得,这个首辅之位,是否该交给旁人了?”

    “陛下……”

    张左正要说什么,朱四抬手打断他的话,道:“首辅自然非费阁老不可,无论是刘春、石珤或是贾咏,都不具备首辅的能力,朕更不会让石珤和贾咏当首辅,他们在大事上都不站在朕一边,朕会信任他们吗?”

    作为阁老,没法取得皇帝的信任,那还留在内阁干嘛?

    张左终于忍不住道:“陛下,那不如早些提拔一些自己人入阁。”

    “除了敬道外,还有谁合适?”

    朱四有点生气了,“连黄瓒都跑了,他在内阁可能很憋屈,当首辅没希望,就去户部当尚书,不过若让他做吏部尚书,他应该会很满意吧?”

    张左不知该怎么回答。

    他算是看出来了。

    无论是皇帝,还是朱浩,对黄瓒的立场都有些意见。

    黄瓒明明是受朱浩推荐,成为皇帝的心腹,结果这个自己人却跟皇帝一直貌合神离,在大礼议的问题上就经常掉链子,后来阁臣不想干了,回到户部当尚书,也是因为其顶不起事。

    现在倒好,黄瓒直接跟杨一清混一块儿了……

    可杨一清入阁后,怕是地位都不及黄瓒,到时黄瓒跟杨一清的关系,是不是要重新界定一下,到时杨一清会听黄瓒的?

    “就先这样,石学士太老了,回头让他退下去。”

    朱四好像终于想明白了。

    内阁不需要两个护礼派的人,而杨一清再怎么不堪也算“议礼派”中人,虽然杨一清只是发表过一些支持大礼议的内容,并没有公开表达过对议礼的支持。

    但皇帝总觉得杨一清在吏部尚书任上太过于指手画脚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干脆让石珤滚蛋,杨一清补位。

    张左迟疑道:“石学士他……”

    “没有刘阁老年老是吧?但刘阁老怎么说也是敬道的人,回头朕怎么都要让他当几天首辅,也算是对得起敬道了……若刘阁老致仕,敬道恨朕该怎么办?先按这个方向制定计划!回头跟大臣议一下,内阁增加人选之事吧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皇帝对内阁大学士,要么不加,一次加俩。

    次日朝会朱四提到这事时,很多大臣都表示不解。

    过去一两年时间,内阁可说是大明官员变动最为频繁的地方,光是首辅就接连换了两次,阁臣更是一波接着一波轮换,当然翰林学士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皇帝在翰林体系的官职上折腾太多。

    皇帝此举还是被很多人看出端倪,阁臣的位置说是为朱浩而留,还不如说是给杨一清准备的。

    朱浩连翰林学士都不想当,难道会想入阁?难道他不知道自己资历不足,进了内阁也没人听他的?

    “黄老,您看这事有何风向?您且说来听听。”

    散朝后,黄瓒身边围拢不少人。

    现在黄瓒在朝中可说是个意见领袖,主要是议礼派现在只剩下个黄瓒,别人要么死了,要么被发配去西北当什么陕西布政使,再或者像朱浩这样压根儿就不管事。

    议礼派不是黄瓒当家,也得是他当家。

    黄瓒道:“陛下此举在于拨乱反正,内阁处置政务要更加严谨才是。”

    黄瓒的意思是皇帝看似针对的是内阁,其实锋芒直指石珤和贾咏二人。

    这两个基本上要退下来一人,为杨一清入阁让路。

    杨一清乃议礼派,进入内阁后会空出吏部尚书之职,很有可能就是他黄瓒接任,黄瓒对杨一清入阁可说费尽心机,他现在阁老当过了,户部尚书也当过了,知道做首辅没希望,就指望当个吏部尚书,风风光光致仕还乡,这辈子官途就算是走到底了。

    众人说话间,杨一清那边也聚拢不少人。

    费宏他们并不与这些人走一路,径直回到文渊阁。

    进到值房后,刘春笑道:“看来杨部堂和黄部堂很受欢迎啊,现在他们身边已经收拢一批人。”

    刘春的话,纯粹就是调侃杨一清和黄瓒结党。

    现在刘春在内阁中的定位,有点弘治朝谢迁的意味,插科打诨,风趣幽默,他就是内阁中新旧派系和谐共处的润滑剂,他怎么说也是翰林学士出身,论资历比之石珤和贾咏都要略胜一筹,跟费宏相比也不逊色。

    不管他在大礼议上倾向如何,他在内阁中起到的作用,旁人是取代不了的。

    石珤道:“难道朝中都是这般趋炎附势之辈吗?”

    言语间,石珤很看不起杨一清和黄瓒的作为。

    虽然杨一清是四朝元老,但问题是杨一清跟杨廷和不对付,杨一清同党中还有王琼、陆完、王宪等前朝政敌,等于这条绳上的蚂蚱已被人串到了一起,以杨一清马首是瞻,势力开始蓬勃壮大,根本就不可能与护理派文臣走到一起,自然无法把杨一清简单地归类为正派。

    费宏道:“人都是趋利避害,那些急于攀附的朝官只是在寻求靠山,以确保自己不被时代的潮流所吞没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刘春有点听不懂了。

    看样子,你费宏对杨一清意见也很大。

    随即他便想到,其实最担心杨一清入阁的就是费宏。

    费宏论资历,在如今内阁四人中有一定优势,但要是把杨一清加进来,只怕四个人合在一起,都不及杨一清的声望,毕竟人家可是做过三边总督、户部尚书、吏部尚书和入阁当过武英殿大学士的,朝中桃李满天下。

    如果杨一清在内阁表现一骑绝尘,相信要不了多久,皇帝就会把内阁前面四位,一个个撸下去,最后由杨一清来当首辅。

    等石珤和贾咏去做事了,刘春才凑到费宏身边,笑着说道:“我不是说别的,或是给你不好的提议,你现在觉得……若是敬道能入阁,会不会结果更好一些?”

    “嗯!?”

    费宏皱眉。

    虽然费宏也很防备朱浩入阁,但相比于杨一清,朱浩是否入阁真没那么重要。

    因为朱浩不是那种很强势并带给人巨大压力的存在,在朝中声望也没那么高,就算深得皇帝信任,费宏自问也不会在跟朱浩的相斗中落于下风。

    但要是朱浩和杨一清一起入阁的话,那可就有讲究了。

    现在内阁四人均不是杨一清对手,杨一清最怕的只能是朱浩……

    朱浩不是靠声望起家,所倚仗无非是皇帝绝对的信任。

    而这……

    恰恰是杨一清不具备的。

    这也解释了,为什么杨一清入朝后,不针对别人,专门盯着朱浩穷追勐打,所上奏疏都是在论皇帝擅自任用朱浩的功过是非,好像不把朱浩弄下去,不能体现出他在朝中的价值一般。

    现在问题也就随之显现,因为杨一清强势跟朱浩对线,皇帝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,直接把杨一清调到内阁来。

    如果内阁还是现在四人,只怕一点点会被杨一清通过能力和声望给比下去。

    唯一有机会跟杨一清叫板的仍旧只有朱浩。

    但现在朱浩只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不管事……

    “有办法吗?”

    费宏也不废话。

    他听出来了,刘春所献计策乃锦囊妙计。

    想要化解杨一清入阁的影响,只有把朱浩也吸收进来……但问题是,内阁人员架构也太臃肿了吧?